医院文化
文化长廊
医院院报
二医简报
员工随想
患者之声
巾帼文明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

三等奖 《莫名的小感动》

2013年05月31日

                                                   路二医——王青婵  医师  妇产科

 

医生本是个神圣的职业,但目前越来越难做,经常让人心凉,心冷。

    3月份的一天的一大早,妇产科的医护人员正八点中齐齐站好,准备交班。怀孕近6个半月历女士捂着大肚子在母亲的搀扶下来到了妇产科病房,她的肚子已经痛了将近7个小时了,目前越来越痛了,门诊的妇产科医生已经给她做了产科检查,明确的告诉她,由于她在肚子刚开始痛的时候没能及时来医院就诊保胎,目前保胎已经不可能了,宫口已经开了6厘米,她肚子里的孩子随着越来越紧密的宫缩会提前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来的太早了,27+3周,还不到28周,连早产儿都算不上,只能称为难免流产。历女士掩面哭了。 她今年32岁了,好不容易怀孕,没想到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胎儿不保,伤心和疼痛把历女士和她母亲覆盖了,他们拿不定啥主意了,只能打电话向家人断断续续的哭诉。

此时妇产科的王主任必须要跟历女士谈话签字了,除了详细告知上述的情况后,也告知杭州、上海的大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对于27周或28周出生的可能也会有养活的机会,但这需要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但以历女士目前宫口的进展情况,临盆在即,不可能到杭州、上海,而本院并没有新生儿科,不足28孕周出生不算一个产次,只能是流产,出生后可能会出现哭,手脚挥动等情况,但最后的结局是慢慢走向死亡,就算要新生儿吸氧抢救,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徒劳的,至少在我们医院是这样(即使在大医院其实机会还是很渺茫的)。历女士的丈夫刘先生在10分钟后赶到,对上述的情况表示理解,悲痛而又冷静的签字要求在本院分娩,不转院,放弃新生儿的抢救。

25分钟后历女士在产妇就分娩了一个1000克的小女婴,正如预料中的一样,她刚出来时通体粉红,很瘦小,刚做完清理呼吸道等处理后,她能发出啊啊的哭声,尽管声音很小。历女士夫妇看到护士穿好衣服的小可怜都很伤心的流泪了,她来的太早,实在太小了。

事情本来到此就该结束了,但是偏偏就不是那么的风平浪静。历女士的很多亲戚来了,一听说出生的小女婴是2斤,目前还会活着,他们纷纷表示2斤的小孩怎么可能养不活呢,报纸上都有报道的,某某的1斤八的在保温箱放着就能活了,他们强烈向医生建议要求抢救新生儿,要求放置保温箱,要求请上级医院的医生前来会诊。本来心灰意冷的刘先生在亲戚的鼓动下好像忽然有了希望一样,也向妇产科的王主任要求新生儿放保温箱,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希望我这个小孩能活下来。王主任面对一大堆病人家属,耐心的告知:保温箱不一定救活这新生儿,她连早产儿都算不上,你们所要求的治疗只能在杭州、上海的大城市出生才可能会有希望,在这里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徒劳的,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你们实在希望这个小孩活,要不我们联系救护车送上级医院,只能这样了。家属中一人就提出要求:首先把婴儿放保温箱,再联系救护车送上级医院。王主任再次耐心告知:本科室保温箱就只有一台,而且已经有一位婴儿再做蓝光治疗,另外就算有保温箱我们医院的救护车也塞不进保温箱。一大群亲属的话就很难听了,议论纷纷,数落医院的简陋,医生的无能。

这时妇产科王主任一看患者家属的情绪越来越高涨,而刘先生并未作最后的决定,还在犹豫和纠结中,问刘先生的意见。刘先生其实是个温厚的男人,在面对不同的声音的质疑和做最后决定的时候向王主任说:“我想把小孩带上面医院看看有无希望,如果保温箱有的话,希望放在保温箱中带上去,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也算了。”王主任再次表示已无多余的保温箱,不过可帮忙联系救护车。家属中的一个亲戚恨恨的说没有保温箱,光有救护车,有啥用。接下去又是一堆很无礼的抱怨医院、抱怨医生的话语,虽说没有所谓的剑拔弩张,但言语的不屑更像冰刀时时冒出来逼近滚烫的心,虽没滴血,但寒意阵阵,凉透了。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无语,此时只能如此形容,做好我们该做的能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赢得病人尊重和信任唯一能做的。

半小时后,救护车把新生儿送上级医院了,也总算给了病房一片平静。但大家知道很快这个新生儿会回来的,因为说穿了她连早产儿都算不上。

1小时后,新生儿回来了,她还活着,但是她的哭声越来越弱了,虽然她还吸着氧气。家里的亲戚也都慢慢的散去,没有多余的话。

2小时后,我作为值班医生在护士站写着病历,刘先生和历女士的母亲来到了护士站,问:“王主任在吗?”我说:“都下班了,你有啥事吗?”刘先生很真挚的说:“给王主任和你们添麻烦了,我和妈妈特意过来道歉一下,麻烦一定转告一下。”历女士的母亲在旁边也默默地点点头。就在那一刻,我心里有点莫名的小感动,马上回道:“我会的。”另外我补充问了一句:“家里其他人走了吗?”“走了,其实你们说的我都明白,但那个环境我只能做这样的决定,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给你们添麻烦了”。30岁的刘先生经历了这一串的事情,目光满是真诚。

在刘先生转身走后,我拨通王主任的电话,转达了信息,主任在电话里话音也略有感慨:“还是通情达理的人啊,其实开始我也是憋着气的,现在都释然了。理解和沟通很重要啊。”

我也在想,理解和沟通真的很重要,如果不能相互理解,不做有效沟通,医患矛盾就会加重,说穿了是信任的缺失。医者,父母心。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所谓的谁一定对或一定错,医生的考虑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而历女士家人认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努力争取,不计代价。而刘先生其实是个明白的人,但还是被所谓的希望有所动容,同时作为家中的主心骨,面对众多家人的好心好意,也希望一试。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有时候感慨自己的真心往往换不来信任和尊重,反而是辱骂,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患者觉得又得不到医者的全力相助,有推脱责任之嫌。有点梦想照进现实,现实曲解了梦想的状况。

其实我更想表达的是现实社会存在的是更多像刘先生这样的平凡而普通的人,在家人遇见医疗意外的情况下,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和争取去扭转医疗意外的最大损伤,同时在如今残酷的医疗环境下也能够平静而客观的分析情况,对医护人员表达朴实的情感和真诚的言语,他其实胜过很大有形的物质。其实,作为医疗人员,我觉得这就够了。我那莫名的小感动就是从那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