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拨回到3个月前
8月30日
区二院医共体3名医务人员
启程,出发援川
他们
跨越山川与湖海
怀揣热忱与善意
在“诗与远方”播撒“爱与健康”
一场相距2000余公里的奔赴
见证着路桥-甘孜的深厚情谊
“大家辛苦了!”“欢迎回家!”11月23日晚,区二院医共体援川医疗队伍的3名医务工作者凯旋而归,他们刚一走出台州路桥机场候机大厅,便被赶来接机的区二院医共体党委书记陈聃、副主任罗怀胜等人包围,一行人为3名医务工作者献上精心准备的花束,与他们亲切交流和问候,迎接他们的归来。
四川省甘孜县地处四川省西部,甘孜州北部、康北地区腹心地带,平均海拔3350米,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到达甘孜县的第一天,区二院医共体的援川人员就出现头晕脑胀、胸闷气闭、肢体乏力、失眠等一些列高原反应,面对如此艰辛的环境,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职责,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意识快速克服生理不适,以“限时不限作为”的目标全身心投入帮扶工作中,奋力续写东西部协作“山海篇章”。
时光跌撞,季节来往
从热烈的盛夏到凛冽的严冬
3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现在跟随小编的脚步
一起来看看
他们的援川故事
管剑根秉持着专业精神和仁爱之心,用所学、所能,与当地医疗团队紧密协作,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需求,学习和适应当地的疾病特点和服务模式,积极投身甘孜县中藏医院骨科病房日常相关工作以及门诊病人诊治。在克服高反情况下,坚持参与手术指导,极大程度地减轻了骨科人手紧缺情况,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援川期间,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带教宗旨,通过教学查房、专科会诊、疑难讨论、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开展业务知识讲座等方式不断提高医生的临床业务水平。为更好地帮助当地培养业务骨干,他与当地医务人员创新“师带徒”教学模式,通过详细分析患者疾病特点,帮助做好鉴别诊断,因人制宜,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转变当地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治思维理念。
由于当地医疗水平有限,一些疾病的治疗复杂且困难,这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管剑根凭借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克服了这些困难,顺利完成各项帮扶任务。
一条援川路,一段援川情。管剑根初到中藏医院时,饮食习惯、气候、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让他一下子难以适应,但是在医院领导、同事热情的关心照顾下,在当地淳朴善良的风土人情氛围里,让他渐渐融入当地生活,与这里的医务人员一起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他表示,“这三个月的援川经历,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期间,有挫折,但更多的是坚强;有付出,但更多的是回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响应党的号召,继续为路桥区卫生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一到甘孜,阮媚超就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甘孜县人民医院开展全院性的院感质控检查。同时,分别赶赴卡攻乡卫生院、雅砻中心卫生院、昔色乡卫生院等甘孜县6家卫生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的指导工作,使“优质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她在甘孜县人民医院相关人员带教培养方面也不遗余力,组织召开感染管理小组会议,针对临床医生、护士及重点科室开展相关院感防控知识培训,一直以来向“徒弟们”传授院感新理念、新思维,得到了“徒弟们”的一致好评。她还深入康北福利院、甘孜县民族中学、康北民族高级中学开展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知识讲座、结核病防治讲座,致力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和疾病预防意识。
此外,阮媚超等人还担负起了支气管镜室筹建工作,从科室的选址筹建到整个科室的初步建成,阮媚超一直细心负责,在整个工作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次援川之旅深刻彰显了阮媚超的责任与担当,她表示,“医疗帮扶是一场接力赛,并不是一蹴而就,还有很多技术没有来得及分享,还有很多项目需要进一步开展,虽然我们已经回到家乡,但是理念和技术的种子已经留在了甘孜县,希望之后有更多的支援医生能继续让它们在甘孜这方热土上生根发芽。”
回想一路走来,王律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能为人民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此次援川工作,他深刻体会到了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的困境,在帮扶的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援川期间,区二院医共体的3名医务人员联合甘孜县中藏医院的医生开展各类义诊活动。村里的人听说来了援川的医疗专家,许多村民早早就来到义诊现场排队等候,其中甚至有赶了数小时山路慕名而来的村民。面对络绎不绝赶来咨询就医的村民,管剑根、阮媚超、王律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细心地为村民诊断病情,耐心地解答村民的疑问,并针对不同的病情,给出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和治疗建议。义诊活动深受当地居民欢迎,赢得了村民们的连连称赞。
“川”越千里
步履万丈
只为奔赴来日灿烂明艳
“医”路帮扶
砥砺前行
只为担起全民健康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