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时节,地面上的暑气继续被压入地下,此时地面上与地面下的热气相等;同时夜晚的时间开始变长,与白天的时间相等,各十二小时,故名秋分。
秋分·养生
秋分时节阴阳平衡,此时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
1.秋补不忘合体质
人到夏天,暑湿难耐,脾胃消化功能较差,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此时,正是补充营养的好时机。
但是,由于现代人饮食习惯和前人大不相同,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平时饮食不缺营养的今天,盲目“贴秋膘”反倒影响肠胃消化、干扰代谢功能。
因此,对于平素体质较好的朋友来说,不妨吃一些性质平和,不寒不热,滋润养阴又不滋腻碍胃的食物,如藕、莲子、红枣、山药、银耳、枸杞、黑芝麻、核桃等。
对于那些形体瘦弱、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乃至贫血、低血压的人,可趁此秋凉来临适当多吃点动物肉类,配以足够的主食和适量蔬菜、水果,对于改善健康、提高抗寒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2.滋阴不忘暖脾胃
秋分之后,天气燥盛。人体感伤燥气,易伤津液,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胸闷咳嗽诸症,此时需要生津润燥,可多服润燥之品,如麦冬、百合、川贝、梨、石榴等。
但这些食物多偏凉性,久服恐伤脾胃阳气,所以在食用时加入姜汁,即有很好的温脾胃的效果。
3.冷静不忘心情好
秋分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萧瑟之景,草木枯萎,花叶凋落,人也与自然相应,容易情绪低落,悲忧伤感。
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大家可约上三五好友,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秋分·预防
1.呼吸系统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下雨时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另一方面,秋季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等症状。
2.过敏性鼻炎
冷空气一来,很多人最突出的感觉是鼻子不舒服。气温骤降不但会使急性鼻炎患者增加,尤其是儿童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患者要是没有做好保暖措施,也容易在此期间病情加重。 鼻黏膜下布满血管,能使鼻子起到过滤、调温以及湿润的重要作用,秋冬季节冷空气来袭,就会对鼻黏膜造成刺激,鼻腔发痒、喷嚏不断,感冒风寒接踵而来。
3.肠胃炎等疾病
天气渐渐凉爽,食欲会有所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肠胃炎等,导致腹泻。此时也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所以,秋冬季要防脾胃受寒,不可赤膊贪凉。
4.心血管疾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季节更替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这是因为,夏天吃的药和秋冬吃的药量和药效都有所不同。夏天热,血管扩张,可能剂量较小;而秋冬天气转冷,血管收缩,则需要增加剂量或根据病情换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同时,注意休息,避免感冒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5.皮肤干燥脱皮
秋天来了,老人皮肤更容易显得干瘪、干燥、脱皮,尤其在脱衣时产生一种“万里雪飘”的感觉。老年人皮肤干燥、瘙痒常发于天气干燥的秋冬两季。人体在衰老之后,身上的新陈代谢会明显减弱,而且老年人的皮肤比年轻人更为薄弱,皮肤的胶原蛋白流失严重,保水功能和分泌油脂的功能下降了。皮肤缺水后还会引起局部收紧,瘙痒,接着就是抓痕。